過年回家,把櫃子裡幾年前作的戰車拿出來拍一下,由於我目光如豆,所以喜歡的都是小東西,這些戰車也是,比例是組裝模型裡很小的72比1。
六號虎式戰車:我的第一個戰車模型作品,長谷川製,零件品質略輸富士美,軟膠式履帶,附兩個戰車兵,售價170。塗裝是以手塗土黃為底,乾燥後進行漬洗,最後再以膚色、鐵銀分次乾刷,車身有試著作德軍特有的防磁紋效果,滿失敗的。
簡介:大名鼎鼎的虎式,乃德軍在需要比四號戰車更重型的戰車背景下開發,配備正面110釐米的裝甲與88釐米重砲,在一段時間內虎式是實質上世界最強戰車,但是佈署初期卻常發生機械問題。由於生產上的耗工費時,虎式的數量可能沒一般人想像中多,但其強大的戰力讓盟軍士兵印象深刻,故至今仍是德國二戰期間裝甲武力的象徵圖騰,在「搶救雷恩大兵」尾端的戰鬥中向垂死的湯姆漢克駛去的就是虎式,不過實際上虎式我還沒看過資料是像電影那樣外型全黑的。
一號戰車:忘記是甚麼廠牌的了,雖然零件不多,但是製作精美,使用軟膠履帶,附有一門PAK(反戰車砲)40,以及一個車長、兩位砲兵人型,外加一些油箱、槍械等等雜物,當時售價120非常划算。塗裝是以手塗德國灰為底,乾燥後進行漬洗,最後再以亮灰、銀色分次乾刷,戰車側面出入口乘坐的士兵是用砲兵人型改裝的。
簡介:二戰前德國於撕毀條約前即在國外秘密研制坦克,其中一號戰車是以訓練戰車兵為目的生產(裡想中的主力戰車是三號與四號戰車),武裝為兩挺機槍,裝甲最後處僅13釐米,這樣的規格於戰爭爆發時即已落伍,但後繼車種數量不足,裝甲師只能以一號戰車與二號戰車填補缺額,戰爭中後期一號戰車已全部除役,但底盤改裝的各式自走砲與支援車輛仍繼續使用到戰爭結束。
追獵者式驅逐戰車:富士美出品,零件精細接合度佳,軟膠式履帶,可是沒附戰車兵,售價140。手塗土黃塗裝為底,乾燥後進行漬洗,最後再以膚色進行乾刷,照片中的戰車兵是上面虎式戰車那盒模型裡的。
簡介:戰爭後期德國以捷克38(t)戰車底盤為基礎研制,由於以舊有底盤改裝,機械可靠度高,整備維修較簡易,車身緊致,正面投影低矮,裝甲60釐米且傾斜角度大,武裝為75釐米戰車砲與一挺搖控操作的車頂MG,參戰時戰爭已接近尾聲,故對戰局的影響不明顯。但其以極有利於隱匿與避彈小巧車身配備適當裝甲與火力,且兼具不錯的機動力,一般軍武研究者皆給予高度評價,該車於戰後於瑞士仍繼續生產並服役至70年代。某部尼可拉斯凱吉參與演出的二戰電影中有追獵者登場。